[拼音] yī shǒu zhē tiān
[释义]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处] 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拼音] zhē zhē yǎn yǎn
[释义]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拼音] zhē rén yǎn mù
[释义] 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见庵观寺院的和尚贫财好色,明蔬暗荤,遮人眼目,俺庄内须与他们不同,荤酒俱有,待人甚恕。”
[拼音] zhē rén ěr mù
[释义]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拼音] zhē fēng dǎng yǔ
[释义] 比喻起保护作用
[出处] 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1章:“大叔,闺女没有好的孝敬你,让小赤松长大,给你遮风挡雨!”
[拼音] zhē tiān gài dì
[释义] 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出处] 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拼音] dōng zhē xī yǎn
[释义]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拼音] kǒu méi zhē lán
[释义]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
[拼音] héng zhē shù dǎng
[释义] 见“横拦竖挡”。
[出处] 老舍《赵子曰》第三:“守门的手足并用,横遮竖挡的不叫球攻入门内。”
[拼音] zhē sān mán sì
[释义]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拼音] zhē xiū bù
[释义] 系在腰间遮盖下身的布。借指用来掩盖羞耻的事物
[出处]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其实她没什么好怕的,别说身上还有块遮羞布,就是一丝不挂,再眼尖的观众也看不着什么。”
[拼音] zhē tiān gài rì
[释义] 同“遮天蔽日”。
[出处] 浩然《石山柏》:“眼看要走进另一道川,忽然间被一座遮天盖日的大山挡住了。”
[拼音] zhē tiān bì rì
[释义]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拼音] dōng yǎn xī zhē
[释义]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拼音] zhē yǎn ěr mù
[释义] 见“遮人眼目”。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拼音] zhē dì gài tiān
[释义] 同“遮天盖地”。
[出处] 李季《五月端阳·打横山》:“大小据点一扫光,红军和赤卫军遮地盖天。”
[拼音] zhē kōng bì rì
[释义] 同“遮天蔽日”。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九回:“军行腾起地中尘,遮空蔽日;马走踏翻拦路草,偃土摇风。”
[拼音] wú zhē dà huì
[释义] 无遮: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佛家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称。
[出处] 《梁书·武帝本纪》:“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拼音] piàn yún zhē dǐng
[释义] 比喻得到别人的恩泽。
[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小人到前面死了呵,那生那世,做驴做马,填还这债,若不死呵,但得片云遮顶,此恩必当重报也。”
[拼音] zhē qián yǎn hòu
[释义] 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出处] 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