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ōng qián chè hòu
[释义]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出处]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经四》:“大凡读书须要通前彻后看,故得圣人之意。”
[拼音] tōng rú dá shì
[释义]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拼音] tōng tiān chè dì
[释义] ①形容本领十分高强。②从天到地,到处。
[出处] 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第二折:“总饶你便通天彻地的郎君,也不够三朝五日遭瘟。”
[拼音] tōng wén dá lǐ
[释义] 谓有学问懂道理。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拼音] tōng yōu dòng míng
[释义] 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出处]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文成作师,通幽洞冥。”
[拼音] tōng gòng yǒu wú
[释义] 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拼音] tōng dá gǔ jīn
[释义] 通:通晓;达:到达。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形容知识渊博,见闻广博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拼音] dí guó tōng zhōu
[释义]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出处]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拼音] tōng shí hé biàn
[释义] 同“通权达变”。
[出处] 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
[拼音] pī gǔ tōng jīn
[释义]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出处] 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拼音] qìng diào bù tōng
[释义] 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指不与人来往
[出处] 章炳麟《平等论》:“是四类者,庆吊不通,婚媾不遂,载在册府,世世无有移易。”
[拼音] róng huì tōng jiā
[释义]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拼音] róng yè guàn tōng
[释义] 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清 秦笃辉《平书 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拼音] tōng cái dá shí
[释义]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出处]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拼音] tōng rú dá shí
[释义] 见“通儒达士”。
[出处] 《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拼音] tōng qián zhì hòu
[释义] 见“通前彻后”。
[出处] 《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
[拼音] tōng yōu dòng líng
[释义] 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出处] 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通幽洞灵。”
[拼音] tōng wén dá lǐ
[释义] 谓有学问懂礼仪。
[出处]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拼音] tōng shū dá lǐ
[释义] 谓通诗书,懂礼仪。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拼音] tōng yōu dòng wēi
[释义]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