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ū jìng tōng yōu
[释义]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出处] 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拼音] tōng quán dá biàn
[释义] 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拼音] cái yùn hēng tōng
[释义] 运:运气;命运;亨通:顺利;通畅。发财的运气好;钱赚得顺利;痛快。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0回:“谁知财运亨通,飘到长人国,那酒坛竟大获其利。”
[拼音] shí yùn hēng tōng
[释义] 指时运好,诸事顺利。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终有日时运亨通,封侯拜相,扬名六国。”
[拼音] pǔ pǔ tōng tōng
[释义] 指平常的,一般的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0回:“这一声,在别人听来只是普普通通的声气,不晓得什么道理,一进月英耳朵就宛如当头起个青天霹雳。”
[拼音] zhèng tōng rén hé
[释义]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拼音] yī tōng bǎi tōng
[释义] 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通:通晓;懂得。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拼音] bù tōng wén mò
[释义]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拼音] wén lǐ bù tōng
[释义]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出处] 《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拼音] tōng xíng wú zǔ
[释义] 阻:阻碍。顺畅通行,没有阻碍
[出处] 邹韬奋《抗战以来·审查父老对社会科学也有贡献》:“这种新发明恐怕只能在现状下的中国可以通行无阻。”
[拼音] cǐ lù bù tōng
[释义] 指这种方法或途径行不通
[出处] 周作人《我的复古的经验》:“但也因此得到一个极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个教训。”
[拼音] xiāo xī líng tōng
[释义] 指对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时掌握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灵通、心眼挺多的韩家大院的韩老六,也不太清楚。”
[拼音] tōng guān quán jú
[释义] 通:全、遍。把事情整个地加以考虑、谋划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拼音] hù tōng yǒu wú
[释义] 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调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出处] 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拼音] gǒu pì bù tōng
[释义] 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拼音] hū xī xiāng tōng
[释义] 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出处] 《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拼音] shǒu yǎn tōng tiān
[释义] 比喻办法多,手段高明。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
[拼音] tōng dū dà yì
[释义]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出处] 唐 韩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备。”
[拼音] tōng tóng yī yì
[释义] 串通在一起。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的。”
[拼音] wú shī zì tōng
[释义]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 唐 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