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ī nì lóng lín
[释义] 同“批逆鳞”。
[出处] 宋·陈亮《谢张侍御启》:“优念亮脱身虎口,久矣讳穷;批逆龙鳞,期于合理,庶几一割之有用,安能百炼而愈刚!”
[拼音] nì tiān bèi lǐ
[释义] 逆: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出处] 元·无名氏《陈仓路》头折:“则他那逆天背理可钐杀,我则待要剿除乱掠扶家国。”
[拼音] nì tiān wéi lǐ
[释义]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
[出处] 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拼音] nì tiān wéi zhòng
[释义] 谓违背天理人情。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
[拼音] nì zǐ èr chén
[释义] 贰臣: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忤逆不孝的儿子,不忠的大臣
[出处] 瞿秋白《鲁迅的精神》:“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战士。”
[拼音] nì lǐ wéi tiān
[释义]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拼音] nì tiān bèi lǐ
[释义]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只是刘太后怀嫉妒心肠,做这等逆天悖理的勾当。”
[拼音] nì qǔ shùn shǒu
[释义] 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出处] 《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拼音] qì nì guī shùn
[释义] 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出处]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拼音] nì tiān fàn shùn
[释义] 背逆天意正道。
[出处] 《周书·齐炀王宪传》:“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
[拼音] nì tiān bào wù
[释义] 违反天意,残害万物。
[出处] 《文子·精诚》:“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拼音] qù nì xiào shùn
[释义] 逆:违背。脱离叛逆者,效法忠于国家的人
[出处] 唐·陆贽《招谕淮西将吏诏》:“如能去逆效顺,因事建功,明设科条,以示褒劝。”
[拼音] tǎo nì chú bào
[释义] 讨:征伐。征伐和剪除背叛的残暴势力
[出处] 《晋书·张轨传》:“所以讨逆除暴,成功济务,宁宗庙社稷,致天下之福,不可废也。”
[拼音] nì tiān wú dào
[释义] 逆:违反;道:道义。违反天理,毫无道义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