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í mí bù wù
[释义]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拼音] zhǐ zuì jīn mí
[释义] 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的生活。
[出处] 宋 陶穀《清异录 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拼音] guǐ mí xīn qiào
[释义] 窍:孔穴。古人认为心有好几窍;窍不通;人就糊涂。鬼迷住了心窍。比喻受错误认识支配而糊涂。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61回:“一时鬼迷心窍,后悔不及。”
[拼音] pū shuò mí lí
[释义] 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出处]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拼音] mí tú zhī fǎn
[释义]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拼音] mí lí pū shuò
[释义] 迷离:眼睛半闭半睁的样子;扑朔:脚乱蹬乱动。原指分辨不清雌雄、男女。
[出处]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拼音] cái mí xīn qiào
[释义] 迷:昏乱。指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出处] 孙犁《秀露集 耕堂读书记》:“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拼音] mí lí huǎng hū
[释义] 模糊闪烁;分辨不清;似有若无。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拼音] mí tiān dà zuì
[释义] 形容极大的罪恶。
[出处]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纵有那弥天罪,也难赎。”
[拼音] mù mí wǔ sè
[释义]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拼音] dāng jú zhě mí
[释义] 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出处] 宋 辛弃疾《恋绣衾 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拼音] mí tú zhī fǎn
[释义]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出处] 《南史 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拼音] mí mí hú hú
[释义] 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使浑浊不清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12回:“车门已硼的关上了,弄得彩云迷迷糊糊,又惊又吓。”
[拼音] mí ér bù fǎn
[释义]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拼音] mí ér zhī fǎn
[释义]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出处] 《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
[拼音] mí ér bù fǎn
[释义]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出处] 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拼音] mí tiān dà huǎng
[释义] 迷:通“弥”。极大的谎话
[出处] 茅盾《子夜》:“她这临时诌起来的谎居然合式,她心里更加有把握了。她决定把这迷天大谎再推进一些。”
[拼音] mí ér zhī fǎn
[释义]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拼音] pò chú mí xìn
[释义] 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扫除自卑感,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出处]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
[拼音] hūn mí bù xǐng
[释义]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次日昏迷不醒,叫唤也不答应,正不知甚么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