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ù zhòng shè yuǎn
[释义] 见“负重致远”。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拼音] shēn jì yuǎn lǜ
[释义] 犹深思远虑。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畴传》:“窃恐未得其志,而轻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时,无深计远虑。”
[拼音] dēng gāo wàng yuǎn
[释义]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处] 《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拼音] fù zhòng zhì yuǎn
[释义] 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憙传》:“更始曰:‘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拼音] qīn xián yuǎn nìng
[释义] 佞:巧言谄媚的人。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出处]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三卷:“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礼勿贱,非义勿行。”
[拼音] gāo fēi yuǎn jí
[释义]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出处] 语出战国 楚 屈原《九章 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 东方朔《七谏 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拼音] tiān cháng dì yuǎn
[释义] 跟天和地存在的久远。形容时间悠久
[出处] 宋·苏辙《息壤》:“天长地远莽无极,虽有缺壤谁能皗。”
[拼音] gōu shēn zhì yuǎn
[释义] 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 《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拼音] gāo dǎo yuǎn jǔ
[释义] 意为隐居避世。
[出处] 宋·王琳《野客丛书·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
[拼音] wén fēng yuǎn yáng
[释义] 一听到风声,就逃到远方去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贾似道打听得蒙古有事北归,鄂州围解,遂将议和称臣纳币之事瞒过不提,上表夸张己功。只说蒙古俱己威名,闻风远遁。”
[拼音] wén fēng yuǎn dùn
[释义] 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贾似道打听得蒙古有事北归,鄂州围解,遂将议和称臣纳币之事瞒过不提,上表夸张己功。只说蒙古俱己威名,闻风远遁。”
[拼音] gāo zhǎng yuǎn zhí
[释义] 比喻开拓,开辟
[出处] 汉 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
[拼音] gāo míng yuǎn shí
[释义]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出处] 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拼音] shēn tú yuǎn suàn
[释义] 见“深谋远虑”。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然原夫深图远算,固将有以焉尔。”
[拼音] zhuī yuǎn shèn zhōng
[释义] 犹言慎终追远。
[出处] 《陈书·南康愍王昙郎传》:“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
[拼音] rì mù dào yuǎn
[释义] 同“日暮途远”。
[出处] 战国·卫·吴起《吴子·治兵》:“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
[拼音] tiān gāo dì yuǎn
[释义] 形容极其高远。比喻差距特别大
[出处]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今可去觅鸾胶续断弦,遮莫你上碧霄下黄泉,赤紧的天高地远。”
[拼音] shě jìn jí yuǎn
[释义] 见“舍近务远”。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从危,迂其途,舍近即远。”
[拼音] shě jìn wù yuǎn
[释义] 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
[拼音] tiān gāo rì yuǎn
[释义] 指偏远地区。比喻离帝王很远。
[出处] 宋·秦观《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臣父独婴罪衅,流寓江海,天高日远,自新无路,臣诚私心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