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èng shuāi róng rǔ
[释义] 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出处] 明·方孝孺《文会疏》:“虽盛衰荣辱,所遇难齐,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
[拼音] níng sǐ bù rǔ
[释义]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出处]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拼音] chǒng rǔ wú jīng
[释义] 宠:宠爱;辱:羞辱。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拼音] rěn rǔ qiú quán
[释义]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
[拼音] róng rǔ dé shī
[释义] 荣耀和耻辱,得到和失去
[出处] 明·洪应明《菜根谭》:“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拼音] rǔ guó sàng shī
[释义]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出处] 《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拼音] hán xiū rěn rǔ
[释义] 含:包容;辱:耻辱。形容忍受羞耻侮辱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报仇之后,死亦未迟。”
[拼音] rǔ guó yāng mín
[释义]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出处] 《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拼音] rǔ guó tiǎn mín
[释义] 见“辱国殃民”。
[出处] 明·刘基《春秋明经》:“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拼音] kě shā bù kě rǔ
[释义] 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出处] 《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拼音] sàng shī rǔ guó
[释义] 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拼音] pú biān shì rǔ
[释义] 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出处] 《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拼音] zhǔ yōu chén rǔ
[释义]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出处]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拼音] jìn róng tuì rǔ
[释义]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出处] 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rǔ
[释义] 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出处] 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拼音] bài dé rǔ xíng
[释义] 败坏道德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