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ì bù róng cí
[释义]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拼音] bù cí láo kǔ
[释义] 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也作“不辞辛苦”。
[出处] 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拼音] zhèn zhèn yǒu cí
[释义]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 巴金《探索集 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
[拼音] hán hú qí cí
[释义]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拼音] bù cí ér bié
[释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
[出处]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拼音] yì zhèng cí yán
[释义]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出处]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拼音] yǔ shì cháng cí
[释义] 世:人世;长:永远;辞:辞别;告别。和人世永远告别。是死的委婉语。
[出处] 汉 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
[拼音] cí bù dá yì
[释义]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 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拼音] yǐn yuē qí cí
[释义] 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
[出处]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拼音] cí bù dá yì
[释义]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出处] 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拼音] wàn sǐ bù cí
[释义] 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释义] 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
[出处]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拼音] zài suǒ bù cí
[释义] 辞:推辞。表示全部接受;决不推辞。
[出处] 邹韬奋《经历》:“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任何个人的艰险,是在所不辞的。”
[拼音] shǎn shuò qí cí
[释义] 闪烁:光线忽明忽暗、摇动不定。比喻说话躲躲闪闪。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拼音] guò shèn qí cí
[释义] 话说得超过了实际。
[出处]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拼音] cí yán yì zhèng
[释义]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拼音] shàn wéi shuō cí
[释义]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拼音] tán cí rú yún
[释义] 形容谈话时言辞如飘云那样奔涌而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符融传》:“融幅巾奋裒,谈辞如云。”
[拼音] zhī wū qí cí
[释义] 支吾:言辞不清。指言语含糊,搪塞应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
[出处] 叶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便支吾其辞说忘了。”
[拼音] wàn kǒu yī cí
[释义]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