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óng tóu guò shēn
[释义] 只要头容得下,身子就过得去。比喻得过且过。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羌传 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复,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
[拼音] shā shēn bào guó
[释义] 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出处] 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杀身报国,致一人于尧舜。”
[拼音] shēn fèi míng liè
[释义] 见“身败名裂”。
[出处] 朱自清《史记·汉书第九》:“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拼音] shēn míng jù tai
[释义] 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哆》:“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翁牖语人。”
[拼音] shēn shǒu yì dì
[释义] 见“身首异处”。
[出处] 《天安门诗抄·警告丑类》:“丑类敢越雷池,小心身首异地。”
[拼音] shēn wú cùn tiě
[释义] 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庑下预伏壮士,突然杀出,将二人砍为数段。虽有从人,身无寸铁,一时毕命。”
[拼音] shēn xiǎn míng yáng
[释义] 身世显赫,声名远扬。
[出处] 元·施惠《幽闺记·推就红丝》:“兄弟,所喜者志得意满,身显名扬;所悲者家园荡废,恐瑟凄凉。”
[拼音] shēn xiān shì zhòng
[释义] 见“身先士卒”。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
[拼音] tōng guān zài shēng
[释义] 恫:疼痛;瘝: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出处]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二卷:“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处处恫瘝在身。”
[拼音] tǐng shēn dú chū
[释义] 挺:撑直。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出处] 《北齐书·綦连猛传》:“猛遥见之,即亦挺身独出,与其相对,俯仰之间,刺贼落马,因即斩之。”
[拼音]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
[释义]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 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拼音] fēn shēn jiǎn kǒu
[释义] 见“分房减口”。
[出处]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今有迫于人口多者,每有分身减口之语。”
[拼音] huǐ bù wēi shēn
[释义] 见“毁不灭性”。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丧不虑居,毁不危身。”
[拼音] huī shēn fěn gǔ
[释义] 犹言粉身碎骨。
[出处] 唐·王勃《上百里昌言书》:“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拼音] jiè shēn bào chóu
[释义] 见“借交报仇”。
[出处] 明·高启《结交少年场行》:“结交须结游侠儿,借身报仇心不疑。”
[拼音] yī shēn liǎng tóu
[释义] 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主张。比喻无所适从。
[出处] 汉 焦延寿《易林》卷八:“一身两头,近适二家,乱不可治。”
[拼音] qīng shēn xià qì
[释义] 形容谦恭的态度。
[出处] 宋·陈师道《序》:“倾家破产,急士之穷,轻身下气,而交名胜。”
[拼音] qīng shēn xùn yì
[释义] 谓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出处] 晋·杜预《女记》:“当时闻之,人无勇怯,莫不强胆增气,轻身殉义,攮袂高谈称羡。”
[拼音] qīng shēn zhòng yì
[释义] 谓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
[拼音] quán shēn yuǎn huò
[释义] 全:保全。保全自身,远离祸害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把你尊翁的骸骨,遣人送到故乡,你母女自去全身远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