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ǎo guī xún jǔ
[释义] 同“蹈矩循规”。
[出处] 明·徐霖《绣襦记·伪儒乐聘》:“空穷读数行书,蹈规循矩没是非。”
[拼音] rú dǎo shuǐ huǒ
[释义] 比喻处境艰难。
[出处] 《元史·张德辉传》:“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
[拼音] dǎo gù xí cháng
[释义] 见“蹈常习故”。
[出处]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岂可蹈故习常,依违容忍?”
[拼音] lǔ lián dǎo hǎi
[释义]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出处] 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拼音] lǚ xiǎn dǎo wēi
[释义] 谓经历危险。
[出处] 《明史·外国传·日本》:“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
[拼音] dǎo jǔ jiàn mò
[释义] 同“蹈矩循规”。
[出处] 明·唐顺之《与严介溪相公书》:“其如某最迂阔樗散,徒有蹈矩践墨之小节,本无经时理物之长才。”
[拼音] fā fèn dǎo lì
[释义] 发:奋发,振作;蹈:跳、踏;厉: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风发昂扬
[出处] 邹韬奋《萍踪寄语》:“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发奋蹈厉,艰苦备尝,为的是这件事。”
[拼音] gōng dǎo shǐ shí
[释义] 谓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
[出处] 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卿在郡以来,擒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年征辄克。”
[拼音] dǎo rèn bù xuán
[释义]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出处] 《孙膑兵法 善者》:“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拼音] dǎo fēng yǐn xuè
[释义]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
[出处] 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拼音] lǚ yíng dǎo mǎn
[释义] 谓荣显至极。
[出处] 《明史·邵经邦传》:“如徒加以非分之任,使之履盈蹈满,犯天人之怒,亦非璁等福也。”
[拼音] lǚ tāng dǎo huǒ
[释义] 身入汤火。喻处苦难之境。
[出处] 《旧五代史·晋书·重俊传》:“复御家不法,其奴仆若履汤蹈火,忤其意者,或鞭之,或刃之。”
[拼音] lǚ rén dǎo yì
[释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出处] 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笺》:“质性纯粹,体度贞正,履仁蹈义,动循轨礼。”
[拼音] gōng xiá dǎo xì
[释义] 瑕:瑕疵;蹈:踩。攻击瑕疵,蹈住缝隙。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出处] 章炳麟《读》:“忠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届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议。”
[拼音] dǐ xiá dǎo xì
[释义] 隙:裂缝,间隙。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出处] 唐·柳宗元《答问》:“而仆乃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拼音] dǎo rén lǚ yì
[释义] 遵循仁义之道。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拼音] dǎo xí fù zhé
[释义] 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处] 《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轧辙。”
[拼音] xí gù dǎo cháng
[释义] 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 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拼音] dǎo huǒ tàn tāng
[释义] 同“蹈汤赴火”。
[拼音] dí xiá dǎo xī
[释义] 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