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ān dài bù qǐ
[释义] 指承担不了责任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须怠慢,山人就担戴不起!”
[拼音] dōng shān fù qǐ
[释义] 同“东山再起”。
[出处] 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
[拼音] chì shǒu qǐ jiā
[释义] 赤手:空手;起家:创立家业。形容在无基础和条件很差下创出一番事业
[出处] 宋·文天祥《邹仲翔墓志铭》:“君虽亦赤手起家,而好施出其性。”
[拼音] chén zǐ fàn qǐ
[释义] 已经沉底的渣滓重新浮上水面。
[出处] 鲁迅《二心集·沉滓的泛起》:“全国人民宜各立所志,各尽所能,各抒所见。”
[拼音] téng kōng ér qǐ
[释义] 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李靖正欲挽留,只见那女子拨转马头,那马即腾空而起,倏忽不见。”
[拼音] nù cóng xīn qǐ
[释义] 愤怒从心底而起。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1回:“惠公在车上望见庆郑,怒从心起。”
[拼音] tóu mèi ér qǐ
[释义]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拼音] huí shēng qǐ sǐ
[释义]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拼音] xiū jiù qǐ fèi
[释义] 原指修诗书,兴礼乐。后引申为把旧有的修理好。把废置的利用起来。
[出处] 《汉书 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拼音] wú míng huǒ qǐ
[释义] 无明火:怒火。形容发怒
[出处] 明·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与君一把无明火,烧尽千愁万恨心。”
[拼音] fēng qǐ yún bù
[释义] 布:展开,铺开。大风起来,乌云密布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9卷:“众知妪即罗真人也,于是见处焚香以告焉,俄而,风起云布,微雨已至。”
[拼音] fēng qǐ quán yǒng
[释义] 涌:冒出。比喻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现
[出处] 邹韬奋《萍踪寄语》:“现在本国的工程师人材已风起泉涌,随处都是本国的人材。”
[拼音] fēng qǐ cháo yǒng
[释义]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水波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出处] 李大钊《新旧思想之激战》:“比人家那如火如荼的新潮,那风起潮涌的新人运动,尚不知相差几千万里?”
[拼音] fēng qǐ shuǐ yǒng
[释义]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出处] 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拼音] fèn mèi ér qǐ
[释义] 奋袂:挥袖。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庄王方进午膳,闻申舟见杀,投箸于席,奋袂而起。”
[拼音] fēng qǐ yún zhēng
[释义] 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出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拼音] chén tóu dà qǐ
[释义] 指尘沙尘土高高扬起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
[拼音] wéi kǒu qǐ xiū
[释义] 谓言语不慎,招致羞辱。
[出处] 《尚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拼音] cóng hé shuō qǐ
[释义] 从哪里开始说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20回:“这一席话,不觉把雯青说得呆了半晌,方挣出一句道:‘这从何说起呢?’”
[拼音] rèn có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
[释义]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出处]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休养》:“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