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āo xián nà shì
[释义]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拼音] shí cái zūn xián
[释义]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出处]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拼音] qiú xián rú kě
[释义] 慕求贤人,如渴思饮。形容求贤心情十分迫切。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拼音] jìng lǎo zūn xián
[释义]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修文》:“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贤,则有庆,益其地。”
[拼音] jìn xián rèn néng
[释义] 进: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出处] 《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拼音] ào xián màn shì
[释义]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拼音] lǐ xián jiē shì
[释义] 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三年为蜀帅,惠化大行,不事威仪,礼贤接士。”
[拼音] dù néng hài xián
[释义] 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拼音] xián cái jūn zǐ
[释义] 指有才有德的人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
[拼音] xián rén jūn zǐ
[释义] 指有才有德的人
[出处] 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
[拼音] jìng xián ài shì
[释义] 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出处] 《晋书·张轨传》:“实字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拼音] bāo xián è è
[释义] 褒:褒奖,称赞;遏:抑止,阻止。赞扬贤良,阻止邪恶
[出处] 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拼音] shèng jīng xián zhuàn
[释义] 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出处] 唐韩愈《答殷侍御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
[拼音] gǔ shèng xiān xián
[释义] 圣:品德智能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贤者。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刚才二奶奶说的古圣先贤,我们也不懂。”
[拼音] guǎng kāi xián lù
[释义] 贤:有才德的人。指从多方开辟招纳贤才的路径
[出处]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圣天子思求良辅,下弓旌广开贤路。”
[拼音] nà shì zhāo xián
[释义]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拼音] tuì bì xián lù
[释义] 贤路:贤人出任的路。指辞去职位,让贤人接替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怀芝皓电请各省联名电劝李‘退避贤路’。”
[拼音] qīn xián yuǎn nìng
[释义] 佞:巧言谄媚的人。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出处]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三卷:“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礼勿贱,非义勿行。”
[拼音] jìng xián zhòng shì
[释义] 见“敬贤爱士”。
[出处]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四折:“元帅宽仁厚德,敬贤重士,岂肯记旧仇,并不挟冤。”
[拼音] jìn xián yòng néng
[释义] 同“进贤任能”。
[出处] 《东观汉记·明帝纪》:“进贤用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