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ǎi dú bù yàn
[释义] 厌:厌烦;厌倦。反复阅读也不感到厌倦。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出处] 宋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拼音] bàn gōng bàn dú
[释义] 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案
[出处] 萧乾《落日》:“好容易有这么个半工半读的地方,你怎么一来就没长性——”
[拼音] yìng xuě dú shū
[释义]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出处] 《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拼音] shí nián dú shū
[释义]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拼音] shú dú shēn sī
[释义] 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出处] 宋·苏轼《送安犉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拼音] bì mén dú shū
[释义]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拼音] bù rěn zú dú
[释义]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拼音] dú bù shě shǒu
[释义] 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参寥》:“爱其诗,读不舍手;属其谈,挽不听去。”
[拼音] náng yíng zhào shū
[释义]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拼音] sān yú dú shū
[释义]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出处]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拼音] 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拼音] dú shū zhǒng zǐ
[释义]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拼音] tú dú fù shū
[释义]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拼音] rán dí dú shū
[释义]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拼音] cì gǔ dú shū
[释义] 比喻刻苦攻读。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拼音] dú shū jūn zǐ
[释义]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