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áng zhū míng shān
[释义] 见“藏之名山”。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拼音] rú yùn zhū zhǎng
[释义] 象放在手心里摆弄一样。形容事情办起来非常容易。
[出处] 《列子 杨朱》:“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
[拼音] fàng zhū sì yí
[释义] 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出处] 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拼音] fàng zhū sì yì
[释义]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出处]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拼音] zhū qīn hǎo yǒu
[释义] 总称所有亲友。
[出处] 《苏州的传说·双塔的传说》:“等到张书生和李相公临走时,街坊乡邻、诸亲好友来送行,姑嫂两人就借这个机会表明心迹。”
[拼音] zhū qīn liù juàn
[释义] 总称所有亲戚。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拼音] rì jī yuè zh
[释义] 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
[出处] 《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晋·陶潜《命子》诗:“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拼音] wèn zhū shuǐ bīn
[释义]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拼音] zhū rú cǐ lì
[释义] 许多像这样的事例。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中》:“凡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诸如此例,一皆放遣。”
[拼音] zhū sè rén děng
[释义]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
[出处] 唐·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百姓及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义,均减有无,赒贷贫人,全活数众者,府司具事迹闻奏,朕当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拼音] tóu zhū sì yì
[释义] 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出处] 《左传 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浑敦、穷奇、寿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拼音] zhū yǒu cǐ lèi
[释义] 犹言诸如此类。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拼音] ài zé jiā zhū xī,wù zé zhuì zhū yuān
[释义]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出处] 《礼记 檀弓下》:“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拼音] jí zhāng jū zhū
[释义] 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
[拼音] cáng zhū kōng yán
[释义] 见“讬之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