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uō jiàn guǎng shí
[释义] 见闻多,知识广。
[出处] 《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说这一篇诗,单道着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
[拼音] yī bān jiàn shí
[释义]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出处]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拼音] wèi shí yī dīng
[释义] 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拼音] shí jīng hèn wǎn
[释义] 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拼音] shí shí dá wù
[释义] 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拼音] cái gāo shí yuǎn
[释义]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出处] 宋·强至《祠部集·送王宾玉》:“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
[拼音] bù shí jú miàn
[释义] 犹不识时务。
[出处]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拼音] cái bì shí qiǎn
[释义]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出处] 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拼音] gāo míng yuǎn shí
[释义]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出处] 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拼音] gāo cái zhuó shí
[释义] 见“高才远识”。
[出处] 《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拼音] gāo cái yuǎn shí
[释义]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出处]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拼音] tōng cái liàn shí
[释义]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出处] 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拼音] tōng cái dá shí
[释义]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出处]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拼音] qiáng shí bó wén
[释义] 同“强记博闻”。
[出处]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寿序》:“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于国家掌故。”
[拼音] pú yuán shí shuǐ
[释义] 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出处] 《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拼音] tōng rú dá shí
[释义] 见“通儒达士”。
[出处] 《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拼音] jiàn jīng shí jīng
[释义] 同“见经识经”。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拼音] ài kǒu shí xiū
[释义]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拼音] fán cái qiǎn shí
[释义] 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出处] 清·陈用光《上翁学士书》:“用光凡才浅识,无所比数。”
[拼音] ài kǒu shí xiū
[释义] 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出处]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