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iú yán fēi wén
[释义] 犹言流言蜚语。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拼音] wú kě yán zhuàng
[释义] 不可以用言语表达
[拼音] yán zhī yǒu jù
[释义] 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拼音] méi shuò zhī yán
[释义] 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出处] 《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拼音] nì ěr liáng yán
[释义] 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出处] 《史记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拼音] nè yán mǐn xíng
[释义]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拼音] nè yú yán,mǐn yú xíng
[释义]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拼音] zhàng yì zhí yán
[释义] 仗义:主持正义。指伸张正义,说公道话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回》:“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直言,救民水火。”
[拼音] piàn yán jiǔ dǐng
[释义]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或指人说话十分守信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拼音] piàn yán zhé yù
[释义]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拼音] qiǎo yǔ huā yán
[释义] 同“花言巧语”。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
[拼音] zào yán shēng shì
[释义] 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出处] 《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只消说他造言生事,顶名告他一状,不怕不拿大锭大帛出来买静求安。”
[拼音] rén yán jí jí
[释义] 指人们议论纷纷。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
[拼音] rì shì wàn yán
[释义] 以每天试写万言为验;以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为考校。极言才气横溢,文思敏捷。
[出处]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拼音]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
[释义]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拼音] wēi yán zhèng sè
[释义]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出处]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拼音] xíng yú yán sè
[释义]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出处]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拼音] tú tuō kōng yán
[释义]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话。指只讲空话,而不实行。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拼音] wèi bēi yán gāo
[释义] 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拼音] wàng yán wàng tīng
[释义] 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