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iǎo lǐ rú yī
[释义] 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宋 朱熹集注:“以忠,则表里如一。”
[拼音] wéi rén shī biǎo
[释义] 指在人品德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多指教师。师表:榜样;表率。
[出处] 《北齐书 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拼音] biǎo lǐ bù yī
[释义] 表面和内在不一样。
[出处] 《逸周书 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拼音] yí biǎo táng táng
[释义] 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风度威严。
[出处] 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曹丞相魁梧奇伟,仪表堂堂。”
[拼音] biǎo lǐ yī zhì
[释义] 里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出处] 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
[拼音] yì yú yán biǎo
[释义]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出处] 明 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拼音] xū yǒu qí biǎo
[释义] 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并不好。虚:空;表:外表。
[出处] 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
[拼音] yī biǎo rén cái
[释义] 形容人的相貌;仪表都很出色。
[出处]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么!”
[拼音] chū rén yì biǎo
[释义] 表: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出处] 《陈书 袁宪传》:“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拼音] hù wéi biǎo lǐ
[释义]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乙为甲的外表;甲为乙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拼音] yī biǎo fēi fán
[释义] 仪表和普通人不一样。形容人的外表英俊;气度不凡;气宇轩昂。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适才有东土大唐差来拜佛取经的一个和尚,倒换关文,却一表非凡。”
[拼音] biǎo lǐ xiāng fú
[释义] 表里:指内外;符:符合。指表里如一
[出处] 明 方孝孺《王待制私谥议》:“惟三代之学,本诸身心,著于行事,发于文辞,表里相符,华质不爽。”
[拼音] tú yǒu qí biǎo
[释义] 徒:只,仅。只有光鲜的外表而已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金漆饭桶’,大约说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实内骨子一无所有。”
[拼音] zì wǒ biǎo xiàn
[释义]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
[出处] 朱自清《诗集导言》:“他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诗人的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
[拼音] biǎo miàn wén zhāng
[释义]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出处]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拼音] biǎo lǐ wéi jiān
[释义] 表里:内外;奸:虚伪狡诈。比喻用勾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王虎谷封事》:“王虎谷为祠祭郎中,以太监李广交结寿宁侯表里为奸,特疏请斩广以谢宗庙。”
[拼音] yóu biǎo jí lǐ
[释义] 表:表面;里:内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指分析事物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拼音] wàn shì shī biǎo
[释义] 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出处]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拼音] biǎo lǐ xiāng hé
[释义] 表里:内外;合:协同。里外相互协同
[出处] 西周·吕尚《阴符》:“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战于雨水之间,乘敌过邑,是谓表里相合。”
[拼音] liáo biǎo cùn xīn
[释义] 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早间曾以小匣托渔人奉致,聊表寸心,从此不复相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