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áo yī dōng shì
[释义] 谓大臣就戮。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
[出处] 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拼音] hè yī shū shí
[释义]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出处] 《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拼音] hóng yī yǔ shang
[释义] 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出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
[拼音] máng juē bù yī
[释义] 屩:麻草鞋。穿着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出处] 《梁书·儒林传·范缜》:“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拼音] niú yī bìng wò
[释义] 形容贫病交迫。
[出处] 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便羊裘归去,难留严子;牛衣病卧,肯泣王章?”
[拼音] niú yī suì yuè
[释义] 谓贫困的生活。
[出处] 清·曾国藩《送妹夫王五归》诗之四:“织屦辟纑终古事,牛衣岁月即羲皇。”
[拼音] bái rì yì xiù
[释义]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拼音] bān yī xì cǎi
[释义] 相传老莱子七十岁时穿彩衣作儿戏以娱亲。后以“班衣戏采”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出处]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虽无儿,效老莱,班衣戏采。”
[拼音] chèn tǐ cái yī
[释义] 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 《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拼音] mǐ yī tōu shí
[释义] 靡:华丽;媮:苟且。身穿丽服,苟且而食。形容富贵的人苟且偷生。
[出处] 《汉书·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倾耳以待命者。”
[拼音] wú yī zhī fù
[释义]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以“无衣之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出处]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拼音] fǔ yī fāng lǐng
[释义] 华贵的服饰。借指王公显贵。
[拼音] jiě yī pán bó
[释义] 同“解衣般礴”。
[拼音] jiě yī pán páng
[释义] 同“解衣般礴”。
[拼音] jiě yī páng bó
[释义] 同“解衣般礴”。
[拼音] liè sháng yī chuāng
[释义] 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农民的疮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