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ī shí zhù xíng
[释义]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出处]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
[拼音] rú bù shèng yī
[释义] 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
[拼音] niú yī duì qì
[释义]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出处]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拼音] ruò bù shèng yī
[释义] 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出处] 《淮南子 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拼音] fú yī ér qù
[释义] 形容很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拼音] xiān yī nù mǎ
[释义] 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
[拼音] yī shí fù mǔ
[释义]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指赖以为生的人。
[出处]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拼音] tuī shí jiě yī
[释义]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出处]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拼音] jiě yī tuī shí
[释义] 推:让。把衣服脱给别人穿;把食物让给别人吃。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拼音] è yī fēi shí
[释义]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 《梁书·太祖张皇后等传序》:“高祖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恶衣菲食,务先节俭。”
[拼音] xiān yī liáng mǎ
[释义] 见“鲜衣怒马”。
[出处]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三一○引唐·载孚《广异记·汝阴人》:“汝阴男子姓许,少孤,为人白皙,有姿调,好鲜衣良马,游骋无度。”
[拼音] huáng yī shǐ zhě
[释义] 指出使宫市的太监
[出处] 唐·白居易《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拼音] wū yī zǐ dì
[释义] 指出身贵族的年轻人。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水阁含春,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
[拼音] fú yī yuǎn qù
[释义] 拂衣:振衣而去。振衣远远离去。指归隐
[出处] 《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拼音] kàn cài chī fàn,liàng tǐ cái yī
[释义] 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出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事。”
[拼音] diān dǎo yī cháng
[释义] 颠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出处]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拼音] qiān yī zhǒu jiàn
[释义] 谓牵动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体。语本《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绝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出处] 语出《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绝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拼音] wèi míng qiú yī
[释义] 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出处] 《梁书·顾协传》:“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贤如渴,爰发明诏,各举所知。”
[拼音] dàn guàn zhèn yī
[释义] 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出处]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拼音] jiě yī bào huǒ
[释义] 见“解衣包火”。
[出处]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下引作“解衣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