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ǔ kǒu yú shēng
[释义] 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出处] 唐 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拼音] hǔ dòu lóng zhēng
[释义]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四折:“再休夸桀纣起刀兵,谩说吴越相吞并,也不似这一场虎斗龙争。”
[拼音] hǔ kǒu táo shēng
[释义] 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也作“虎口余生”。
[出处] 元 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
[拼音] hǔ xué lóng tán
[释义]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将又战在虎穴龙潭之中。”
[拼音] hǔ kǒu bá yá
[释义]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出处] 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拼音] hǔ jù lóng pán
[释义] 踞:蹲或坐;盘:盘绕。原指石头城(南京城)象猛虎蹲在西面;钟山象蛟龙盘绕在东面。形容地势险要。
[出处] 北周 庾信《庾子山集 卷一 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
[拼音] dǎ mǎ hu yǎn
[释义]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待了会儿,他把钱拿起来:‘三十?别打马虎眼!’”
[拼音] huà hǔ lèi gǒu
[释义]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拼音] hǔ luò píng chuān
[释义]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拼音] hǔ bù lóng xíng
[释义]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出处] 《宋书 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拼音] hǔ kū lóng tán
[释义]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出处] 元 汪元亨《沉醉东风 归田》:“怕筑成传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虎窟龙潭。”
[拼音] hǔ láng zhī guó
[释义] 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拼音] hǔ rù yáng qún
[释义] 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拼音] huà hǔ chéng gǒu
[释义] 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拼音] hǔ bù shí ér
[释义]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出处]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拼音] fú hǔ xiáng lóng
[释义]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出处]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学师父伏虎降龙,跨鸾乘凤。”
[拼音] fēng hǔ yún lóng
[释义]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出处] 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词:“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袛在笑谈中。”
[拼音] èr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释义]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出处] 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拼音] è hǔ bù shí zǐ
[释义] 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拼音] rén zhōng lóng hǔ
[释义] 比喻人中豪杰。
[出处] 《晋书 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