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iǎo dé gōng cáng
[释义] 见“鸟尽弓藏”。
[出处] 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拼音] lù yǐng cáng xíng
[释义] 躲躲闪闪貌。犹言藏头露尾。
[出处] 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此时国民眼中,尽是照妖有镜,又何用扭扭捏捏,露影藏形呢?”
[拼音] àn cáng shā jī
[释义] 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拼音] cáng xíng nì yǐng
[释义]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出处]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拼音] màn cáng huì dào
[释义] 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出处] 《周易 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拼音]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释义]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拼音] màn cáng huì dào
[释义] 见“谩藏诲盗”。
[出处] 《冷眼观》第17回:“俗语说,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说伲是谩藏诲盗。”
[拼音] cáng qì dài shí
[释义] 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出处]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拼音] cáng nù sù yuàn
[释义]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拼音] nà wū cáng huì
[释义] 纳:容纳;秽:肮脏,污秽。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故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
[拼音] nà gòu cáng wū
[释义]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拼音] nà wū cáng gòu
[释义] 纳:容纳;垢:污秽。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旧病未去,新病复来,日积月涂,纳污藏垢,驯至良医束手,岌岌待亡。”
[拼音] nà wū cáng jí
[释义] 纳:接受;疾:弊病,缺点。包藏容纳罪过缺失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拼音] dài jià cáng zhū
[释义] 待:等待;待价:等待高价出售。珍藏明珠,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有才学者等待被人赏识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拼音] hán gǒu cáng jí
[释义] 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拼音] pēng gǒu cáng gōng
[释义] 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出处] 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拼音] wǔ cáng liù fǔ
[释义]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拼音] cáng zhū míng shān
[释义] 见“藏之名山”。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拼音] cáng zōng niè jī
[释义] 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拼音] cáng gōng pēng gǒu
[释义] 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