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ǎng tū xǐ xīn
[释义] 据汉刘向《说苑·权谋》,有人见邻人烟囱直立且旁有积薪,劝其改为弯曲烟囱并移走积薪;邻人不从,后果失火。后以“枉突徙薪”喻防患于未然。
[出处] 据汉·刘向《说苑·权谋》载,有人见邻人烟囱直立且旁有积薪,劝其改为弯曲烟囱并移走积薪;邻人不从,后果失火。
[拼音] zu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 指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拼音] guì xīn yù lì
[释义]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以“桂薪玉
[出处]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拼音] bào huǒ wò xīn
[释义] 抱火:捧着火种;卧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处境险恶
[出处] 汉 贾谊《新书 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拼音] bù jiàn yú xīn
[释义]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拼音] huǒ jìn xīn chuán
[释义]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出处]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拼音] rán kāng zhào xīn
[释义] 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出处] 《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忧,因流寓青、齐间,然糠照薪,俾夜作昼,览书数千卷。”
[拼音] tiān yóu chì xīn
[释义] 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
[出处] 明·李贽《与曾中野书》:“昨见公,令我两个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也。乃知向之劝我者,只为我添油炽薪耳。”
[拼音] bào huǒ qǐn xīn
[释义]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出处] 汉 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拼音] wèi fén xǐ xīn
[释义] 在火患之前就先将柴薪搬开。比喻防患于未然。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这枢密院官都是怕事的,只晓得临渴掘井,那会得未焚徙薪?”
[拼音] pī qiú fù xīn
[释义] 汉王充《论衡·书虚》:“传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负薪”为高士孤高清廉,
[出处] 东汉·王充《论衡·书虚》:“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拼音] huà luǎn diāo xīn
[释义] 在鸡蛋、薪木上雕画图形。是古代富豪生活穷奢极侈的一种表现。
[出处]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法云寺》:“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拼音] lì mǐ shù xīn
[释义] 粮柴少得可怜。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粒米束薪家里无备,妻子只是怨怅啼哭。”
[拼音] chēng xīn ér cuàn
[释义]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 《淮南子 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拼音] bào huǒ cuò xīn
[释义]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出处] 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拼音] xí xīn zhěn kuài
[释义] 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以示哀苦之意。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礼论》:“属茨倚庐,席薪枕块,是吉凶忧愉之情,达于居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