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ǔ kǒu zhī yào
[释义]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拼音] kǔ bēng kǔ yè
[释义] 绷:拉紧;拽:用力拉。苦苦地东拉西扯,凑集钱财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向日那些旧朋友,还道是昔日的晃大舍,苦绷苦拽,或当借了银钱,或损折了器服,买了礼,都来与晃大舍接风。”
[拼音] kǔ shēn jiāo sī
[释义] 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出处]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拼音] kǔ xīn jiāo sī
[释义] 焦思:焦急地思索。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又说他苦心焦思六七年,竟不能把太平天国消灭。”
[拼音] láo xīn kǔ sī
[释义] 费尽心机,苦思焦虑。
[出处] 明·赵弼《梦游番阳彭蠡传》:“竞虚名,夺浮利,日夜劳心苦焦思。”
[拼音] lián pín xù kǔ
[释义] 怜:哀怜,同情;恤:体恤,周济。同情周济贫苦的人
[出处] 明·屠隆《彩毫记·散财结客》:“此间有一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
[拼音] rěn kǔ nai láo
[释义] 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出处] 邹韬奋《萍踪寄语》二五:“这不能说他们没有冒险的精神,更不能说他们没有忍苦耐劳的精神。”
[拼音] xù gū niàn kǔ
[释义] 恤:体恤,周济。救济孤儿,关怀寡妇
[出处] 宋·吴自牧《梦梁录·恤贫济老》:“数中有好善积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
[拼音] yàn kǔ tūn gān
[释义] 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出处]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拼音] kǔ xíng shú zuì
[释义] 执行忏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补偿罪行
[拼音] jiāo sī kǔ lǜ
[释义] 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出处] 邹韬奋《经历》:“我这时的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绥远的被侵略,每日所焦思苦虑的只是这个问题。”
[拼音] kǔ kǒu è shí
[释义] 石:古代石针。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规劝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拼音] láo jīn kǔ gǔ
[释义]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故工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
[拼音] ài bié lí kǔ
[释义] 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出处] 《瑜伽师地论》第61卷:“何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
[拼音] fēng dí zhī kǔ
[释义] 锋:刀尖;镝:箭头;锋镝:刀剑,指战争。比喻饱受战争的苦难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4章:“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超然于南北以外的特殊地位,使浙江人民不受锋镝之苦。”
[拼音] kǔ yǔ ruǎn yán
[释义] 苦语:逆耳的忠言;软言:委婉的话。指善意规劝人的各种话语
[出处] 南朝·梁·刘孝绰《栖隐寺碑》:“苦语软言,随方弘训。”
[拼音] kǔ lè zhī jìng
[释义] 境:境地。痛苦与欢乐的境界
[出处] 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并驰于苦乐之境,皆入于生死之门。”
[拼音] kǔ bù liáo shēng
[释义] 聊生:赖以维持生活。形容备受痛苦,无法生存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拼音] kǔ xué lì wén
[释义] 力:务。刻苦学习,努力著文
[出处] 《旧唐书·白居易传》:“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
[拼音] léi xiè zhī kǔ
[释义] 缧绁:拘押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指牢狱之苦
[出处] 罗广斌《红岩》第十章:“听说你要脱离缧绁之苦了,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