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ā huā lǜ lǜ
[释义] 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后来形容颜色鲜明多彩。
[出处] 金 元好问《又解嘲二首》:“雁后花前日日闲,颇思尊酒慰愁颜。凭君细数东州客,谁在花花绿绿间?”
[拼音] huā huā shì jiè
[释义] 指热闹繁华的地方或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场所。也泛指人世间。含贬义。
[出处] 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拼音] shuǐ xìng yáng huā
[释义] 像流水那样易变;像杨花那样轻飘。旧时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作风轻浮。
[出处] 明 无名氏《小孙屠》:“你休得假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拼音] bǎi huā qí fàng
[释义]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拼音] rě cǎo niān huā
[释义] 惹、拈:指挑逗、勾引;花、草:比喻女子。旧时指男子在外面挑逗、勾引女人;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是恁惹草拈花没掂三。”
[拼音] liǔ àn huā míng
[释义] 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也比喻又是一番情景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出处] 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拼音] bǎi huā zhēng yàn
[释义] 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出处] 王朔《懵然无知》:“整个晚会都用小演员,儿童演儿童看,台上台下天真烂漫,百花争艳。”
[拼音] huā yàng fān xīn
[释义] 从旧的式样中变化出新的花样来。
[出处] 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附录 姜葆初《用十五咸全韵》:“天吴柴凤绣垂缪,花样翻新新色嵌。”
[拼音] huā hǎo yuè yuán
[释义] 花儿是美的;月亮是圆的。比喻美好团聚。多用做新婚贺词。
[出处] 宋 晁端礼《行香子 别恨》词:“莫思身外,且逗尊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拼音] rú huā sì jǐn
[释义]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出处] 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回:“那香屏自从嫁了周庸佑,早卸了孝服,换得浑身如花似锦。”
[拼音] huǒ shù yín huā
[释义]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闪亮;绚丽灿烂。
[出处] 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拼音] xiù huā zhěn tóu
[释义] 外面绣着花;里面装稻草的枕头。比喻外表好看;但无真才实学。
[出处] 清 彭养欧《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拼音] xún huā wèn liǔ
[释义] 随意漫游;玩赏春景。也比喻男子引诱玩弄妇女;特指宿娼狎妓。寻:探访。
[出处] 唐 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炯,问柳寻花到野处。”
[拼音] shēng huā miào bǐ
[释义]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出处]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拼音] rú huā sì yù
[释义] 像花一样艳丽;像玉一样美好。形容女子容貌十分美丽。
[出处] 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和我那孩儿四目相窥,各有春心之意。”
[拼音] méi huā yǎn xiào
[释义]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拼音] rén miàn táo huā
[释义]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出处] 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拼音] huā róng yuè mào
[释义] 如花妩媚的容颜;像圆月般的丰润的面貌。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拼音] qí huā yì cǎo
[释义] 罕见的奇异的花草。比喻美好或稀少的东西。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0回:“命周贾于绛州城内,起一座花园,遍求奇花异草,种植其中。”
[拼音] cán huā bài liǔ
[释义] 败:衰败。残:凋残。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出处]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