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ǐ yá chūn sè
[释义] 形容爽朗地大笑。
[出处] 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拼音] zhū sè rén děng
[释义]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
[出处] 唐·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百姓及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义,均减有无,赒贷贫人,全活数众者,府司具事迹闻奏,朕当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拼音] máng hán sè zhèng
[释义]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出处]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拼音] móu sè chuǎi chèn
[释义] 侔:相等;揣:估量;称:好。形容描写景物,恰到好处。
[出处] 南朝 宋 谢惠连《雪赋》:“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拼音] tān shēng zhú sè
[释义]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出处]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拼音] zhí yán zhèng sè
[释义]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出处]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拼音] biàn sè zhī yán
[释义]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出处] 《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拼音] bù lù xíng sè
[释义]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出处] ?
[拼音] chǎn cí lìng sè
[释义] 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出处] 《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拼音] hái nián zhù sè
[释义] 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出处] 南朝·梁·刘孝标《山栖志》:“金盐重于素壁,玉豉贵于明珠,可以养性销痾,还年驻色。”
[拼音] zhèng sè gǎn yán
[释义] 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出处] 《明史 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拼音] méi yán méi sè
[释义] 形容情绪低落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合童奶奶调羹没颜落色的坐着,寄姐在旁里也谷都着嘴奶小京哥。”
[拼音] qiú mǎ shēng sè
[释义]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出处] 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声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拼音] wǔ sè xiāng xuān
[释义]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
[出处] 《宋书 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拼音] zhèng sè lì shēng
[释义]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出处]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拼音] dùn zú shī sè
[释义]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拼音] hé yán shuō sè
[释义] 见“和颜悦色”。
[出处]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刘宝楠正义引汉·郑玄注:“言和颜说色为难也。”
[拼音] zài sè zhī jiè
[释义] 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以“在色之戒”谓色欲方面的戒忌。
[出处] 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拼音] gè sè gè yàng
[释义] 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拼音] xǐ xíng yú sè
[释义] 高兴显现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