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lù shén sè
[释义] 神色:态度,神情。内心活动不在脸色上流露,以防别人觉察
[出处] 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拼音] bó rán biàn sè
[释义]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拼音] sè dǎn rú tiān
[释义]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
[拼音] shén sè bù dòng
[释义] 神色:神情面容。遇到意外或紧张的情势,能镇静对待,表情不变。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拼音] miàn yǒu cài sè
[释义]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 《礼记 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 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拼音] mù mí wǔ sè
[释义]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拼音] wǔ sè wú zhǔ
[释义]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拼音] shēng sè quǎn mǎ
[释义]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出处]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拼音] guó sè tiān xiāng
[释义] 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出处] 唐 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拼音] mǎn liǎn chūn sè
[释义] 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出处] 茅盾《子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
[拼音] xū héng lì sè
[释义]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出处]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拼音] xíng sè cāng huáng
[释义] 动作匆忙,神色慌张。
[出处]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威无从禁止,累得声势沮丧,形色仓皇。”
[拼音] liǎn sè bǐng qì
[释义]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
[出处] 宋 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拼音] chá yán guān sè
[释义]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拼音] gǔ sè gǔ xiāng
[释义] (陈设、器物或艺术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古香: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
[出处] 宋 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拼音] gè sè gè yàng
[释义] 犹言各式各样。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却说盛公子一派话儿,把官亲投任的人,各色各样,形容的一个详而且尽。”
[拼音] mǎn yuán chūn sè
[释义]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拼音] miàn yǒu nán sè
[释义]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面有难色,尚未回答得出。”
[拼音] chá yán guān sè
[释义]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出处] 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拼音] jí shēng lì sè
[释义]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出处]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