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āi kǒu jiàn dǎn
[释义] 见“开口见心”。
[出处] 宋·宗绍《无门关·赵州洗钵》:“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
[拼音] kū gān lì dǎn
[释义] 犹言披肝沥胆。喻竭诚相见。
[出处] 宋·司马光《辞修起居注第五状》:“烦读圣听至于四五,刳肝沥胆,盈卷溢幅。”
[拼音] lì dǎn chōu cháng
[释义] 沥胆披肝。
[出处] 《梁书·王僧辩传》:“世受先朝之德,身当将帅之任,而不能沥胆抽肠,共诛奸逆,雪天地之痛,报君父之仇。”
[拼音] nù cóng xīn qǐ,è xiàng dǎn shēng
[释义] 恶:凶暴。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拼音] pōu xīn xī dǎn
[释义]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出处] 宋·司马光《辞修起居第三状》:“且臣前后所陈,剖心析胆,莫非恳到,而朝廷弃置其言,曾不之省,是不以情实待臣也。”
[拼音] zhěn gē yǐn dǎn
[释义] 见“枕戈尝胆”。
[出处]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孤以不德,天降之灾,枕戈饮胆,扣心泣血。”
[拼音] qì xiāo dǎn duó
[释义] 形容畏惧到极点。
[出处] 《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拼音] qì zhuàng dǎn cū
[释义] 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她的那点聪明根本不在何玉凤之下,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来的气壮胆粗。”
[拼音] qīng gān lì dǎn
[释义] 形容对人极其忠诚。
[出处] 宋·梅尧臣《闻密赐》:“倾肝沥胆谢不敏,岂可便恃张良才。”
[拼音] qì cū dǎn zhuàng
[释义] 气:气势。气势大,胆子壮
[出处]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九首:“然枚独气粗胆壮,而奋然治具者,恰别有说焉。”
[拼音] tǔ xīn tǔ dǎn
[释义] 同“吐肝露胆”。
[出处] 宋·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拼音] xīn yǔn dǎn luò
[释义] 形容十分惊恐。
[出处]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四卷:“而又喧传陛下决为亲征之谋,中外闻之,心殒胆落。”
[拼音] xīn yǔn dǎn pò
[释义] 见“心殒胆落”。
[出处] 清·薛福成《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用无事筹略纷纭,临变已张皇失措,一闻贼至,心殒胆破。”
[拼音] xīn hán dǎn suì
[释义] 寒:战栗。形容十分惊恐
[出处] 《永乐大典戏文·无名氏》:“心寒胆碎,悔之作不是。”
[拼音] xīn cū dǎn zhuàng
[释义] 粗:粗疏,粗略。心思粗疏,胆量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5回:“这会有银子在手里,更是心粗胆壮。”
[拼音] yǒu dǎn yǒu shí
[释义] 既有胆量又有见识。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绝世聪明,有胆有识,今年也是七岁,可怜有才无命。”
[拼音] zhāi dǎn wān xīn
[释义] 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
[出处] 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三折:“再休放来生债,啼哭的摘胆剜心,伤情无奈。”
[拼音] zhào rén gān dǎn
[释义] 比喻以赤诚相见。
[出处] 姜可生《送影禅北行》诗:“照人肝胆秦时月,百战风霜劫后旗。”
[拼音] jīng shén pò dǎn
[释义] 形容极其恐惧。
[出处]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拼音] shén sàng dǎn luò
[释义]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
[出处] 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徽》:“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