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iǎng ěr sāi dòu
[释义]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拼音] dào tīng ěr shí
[释义]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出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拼音] dōng fēng mǎ ěr
[释义]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出处]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拼音] ěr mǎn bí mǎn
[释义] 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拼音] lìn ěr yōng mù
[释义]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出处]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拼音] lài yǒu cǐ ěr
[释义] 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拼音] mǐ ěr shòu jiào
[释义] 弭耳:温驯的样子。形容非常听话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作个引线,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
[拼音] piāo fēng guò ěr
[释义] 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出处]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任你说得舌敝唇穿,也只当做飘风过耳。”
[拼音] qīng ěr yuè xīn
[释义] 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
[出处] 宋·张耒《鸣蛙赋》:“春露初霭,朝华始敷,文羽清喙,飞鸣自如,若奏琴筝而和笙竽,清耳悦心,听者为娱。”
[拼音]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
[释义]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出处] 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拼音] mù rǔ ěr rǎn
[释义]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拼音] niè zú fù ěr
[释义]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出处] 《史记 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拼音] ruǎn ěr duǒ
[拼音] ěr tīng xīn shòu
[释义]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拼音] ěr mù bì sāi
[释义]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拼音] qīng ěr xì tīng
[释义] 侧耳留意而听
[拼音] jiāo tóu hù ěr
[释义] 犹交头接耳。
[拼音] jiǔ hān ěr shú
[释义] 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拼音] mǎ shǒu tiē ěr
[释义] 驯服恭顺貌。
[拼音] sāi ěr dào zhōng
[释义]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