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āi àn ér qǐ
[释义] 案:几案;桌子。拍着桌子愤然而立。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拼音] pò mén ér chū
[释义] 打破门冲了出去。比喻坏人急迫地跳出来干坏事或比喻克服种种限制。
[出处] 廖沫沙《“史”和“戏”》:“而你却开始‘破门而出’了,历史家,却来写戏。”
[拼音]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拼音] zuò ér lùn dào
[释义] 论道:谈论道理、学说、主张。坐着谈论各种事理。形容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出处] 《周礼 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拼音] xué ér bù yàn
[释义]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拼音] sǐ ér hòu yǐ
[释义]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拼音] bù qī ér rán
[释义]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出处] 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
[拼音] shí yán ér féi
[释义]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拼音] chuí shǒu ér dé
[释义] 形容得来毫不费力气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8回:“那个资性,读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
[拼音] chōng kǒu ér chū
[释义]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
[出处] 宋 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拼音] cún ér bù lùn
[释义] 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
[出处] 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拼音] cuì ér bù jiān
[释义]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出处]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拼音] sǐ ér wú huǐ
[释义]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拼音] wàng fēng ér mí
[释义] 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同“望风披靡”。
[出处] 《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
[拼音] kǎi xuán ér guī
[释义] 打仗得胜后返回。
[出处] 李晓明《平原枪声》:“等把鬼子打走了,你们凯旋归来,我带领乡亲们到十里开外去迎接。”
[拼音] wén fēng ér qǐ
[释义] 闻:听到;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出处]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拼音] fēng yōng ér shàng
[释义] 像成群的蜂拥挤着飞过来一样。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前。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
[拼音] fú ér bù shí
[释义]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拼音] fàn ér bù jiào
[释义] 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拼音] xìn ér yǒu zhēng
[释义] 确实可信而且有证据。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