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ù ér hào lǐ
[释义] 礼: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富有而又彬彬有礼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拼音] guǎng ér yán zhī
[释义] 一般说来
[拼音] gǔn gǔn ér lái
[释义] 滚滚:水奔流的样子。形容来势连续不断而又迅速
[出处] 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拼音] shū ér bù lòu
[释义]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拼音] xiào ér bù dá
[释义] 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出处] 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拼音] tóu mèi ér qǐ
[释义]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拼音] luò huāng ér zǒu
[释义] 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出处] 元 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一回:“玄德见势危,落荒而走。”
[拼音] lè ér bù huāng
[释义] 同“乐而不淫”。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杜预注:“节之以礼。”
[拼音] lè ér bù yín
[释义] 快乐而不放荡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拼音] miàn qiáng ér lì
[释义]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出处]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拼音] wàng fēng ér zǒu
[释义] 听到风声或看到踪迹,马上逃遁
[出处]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4回:“今又不能尽力拒敌,反是望风而走。”
[拼音] wàng fēng ér jiàng
[释义]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出处]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自起兵之后,所过城池望风而降。”
[拼音] tóng rì ér lùn
[释义] 犹言相提并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拼音] wēi ér bù měng
[释义] 有威仪而不凶猛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拼音] miáo ér bù xiù
[释义]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拼音] mén shī ér tán
[释义] 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偷窃,无所畏忌。
[出处] 《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拼音] ní ér bù zǐ
[释义]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拼音] pín ér wú chǎn
[释义]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拼音] wú jìng ér xíng
[释义] 胫:小腿。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拼音] xiāng shí ér dòng
[释义]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