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òu jiā bǎn zuì
[释义] 夹在中间受罪,两头不讨好
[拼音] shǎng gōng fá zuì
[释义]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出处] 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
[拼音] fá zuì diào mín
[释义]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出处] 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拼音] gāi dāng hé zuì
[释义] 当:承担。应该承担什么罪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你还想引诱良家子弟,该当何罪?”
[拼音] dī tóu rèn zuì
[释义] 低下头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处]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拼音] fèng cí fá zuì
[释义] 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出处] 《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拼音] wèn zuì zhī shī
[释义]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出处] 《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拼音] zuì è zhāo zhāng
[释义] 昭彰:明显。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
[拼音] fèng cí fá zuì
[释义] 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
[出处] 《尚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蔡沈集传:“奉帝之辞,罚苗之罪。”
[拼音] yán zhě wú zuì
[释义] 言者:说话的人。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
[出处]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拼音] bù cè zhī zuì
[释义] 指大罪,死罪。
[出处]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拼音] èr zuì jù fá
[释义]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出处]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拼音] è rěn zuì yíng
[释义] 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
[出处] 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拼音] fá dāng qí zuì
[释义] 罚:处罚,惩罚。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
[出处] 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对百官应有堪用者》:“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拼音] zuì yīng wàn sǐ
[释义] 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拼音] zuì bù kě huàn
[释义] 罪责不可逃避。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拼音] fēng liú zuì guò
[释义] 风流:原为封建士大夫的所谓风雅。原指因为风雅而致的过错。后也指因搞男女关系而犯下的罪。
[出处] 《北齐书 循吏传 郎基》:“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
[拼音] zuì è shēn zhòng
[释义]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出处]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拼音] hé zuì zhī yǒu
[释义]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出处] 《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拼音] lùn xīn dìng zuì
[释义]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