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āo quán nà lù
[释义] 见“招权纳贿”。
[出处] 《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拼音] chū nà zhī lìn
[释义] 亦作“出内之吝”。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出处] 《论语·尧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内之吝谓之有司。’”
[拼音] nà jù zhǒng jué
[释义] 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出处] 《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拼音] nà lǚ zhǒng jué
[释义] 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拼音] nà wū hán gòu
[释义] 纳:接受;垢:污秽。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拼音] yán cóng jì nà
[释义]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出处] 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危辞,当事而行,言从计纳。”
[拼音] shān róng hǎi nà
[释义] 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出处] 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于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
[拼音] qù gù nà xīn
[释义] 犹言去旧迎新。
[出处]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拼音] zhěng guàn nà lǚ
[释义]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拼音] gé gé bù nà
[释义] 谓难以接受。
[出处] 清·昭槤《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使人读之,胸臆间格格不纳,殊不爽朗。”
[拼音] nà zhōng xiào xìn
[释义] 纳;献纳;效:献出。献出忠心和诤言
[出处]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
[拼音] nà qí lù yì
[释义] 纳:接纳;录:录用。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
[拼音] nà tóu biàn bài
[释义] 纳头;低头。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形容人谦虚有礼貌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进了大门,二层厅上立定,万中书纳头便拜。”
[拼音] hǎi nà bǎi chuān
[释义]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处]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拼音] pū xiōng nà dì
[释义] 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
[拼音] chuān zé nà wū
[释义] 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
[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拼音] chuān huā nà jǐn
[释义] 以穿纱的方法做成的刺绣花样。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
[拼音] nà lǚ jué zhǒng
[释义] 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
[出处] 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 贫富》:“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