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ú mǐ zhī xiāng
[释义] 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
[出处] 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拼音] děng mǐ xià guō
[释义] 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6回:“岂但不肯多出钱,照时值估价,还要少几两,分明知道我等米下锅,要杀我的巧。”
[拼音] chái mǐ yóu yán
[释义] 泛指必需的生活用品
[出处] 元 兰楚芳《粉蝶儿 思情》套曲:“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
[拼音] wú mǐ zhī chuī
[释义] 炊:做饭。没有米就做不出饭来。比喻办事缺乏最必要的条件。
[出处]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虽以尊阃贤能,能为无米之炊,而剜肉补疮,将火炙穴。”
[拼音] chái mǐ fū qī
[释义] 为柴米的需要而结合的夫妻。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
[出处] 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谚语》:“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拼音] mǐ zhū xīn guì
[释义] 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三》:“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
[拼音] guàn mǐ tāng
[释义] 比喻用好话恭维与迷惑人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连日统领见了他,着实灌米汤;他亦顺水推船,一天到晚,制造了无数的高帽子给统领戴。”
[拼音] chuī kāng jiàn mǐ
[释义] 比喻见效快。
[出处] 《人民日报》1975.7.8:“有人提出:多派些人到外地搞副业,抓现钱,说这个办法‘吹糠见米’,收效快。”
[拼音] dǒu mǐ chǐ bù
[释义] 指少量的粮食与布匹
[出处] 明 袁宏道《碧晖上人修净室引》:“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识面貌,每日以沉湎为工课。凡所得斗米尺布,尽以沽酒。”
[拼音] mǎi mǐ xià guō
[释义] 家中没有米,要去买米才能做饭。指生活贫困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退还给他,我不等他这二两银子买米下锅。”
[拼音] shǔ mǐ ér chái
[释义] 比喻过分计较琐碎之事。也形容生活困窘。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拼音] tài cāng tí mǐ
[释义]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拼音] chàng shā zuò mǐ
[释义] 比喻以假乱真或以劣为优。
[出处]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宾白》:“予所谓多,谓不可删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强凫变鹤之多也。”
[拼音] fēi mǐ zhuǎn chú
[释义] 犹言飞刍挽粟。
[出处] 《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拼音] yú mǐ xiāng
[释义] 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出处] 《洪湖赤卫队》第三场:“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拼音] mǐ lì zhī zhū
[释义]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舞,去而不远。”
[拼音] yú qián shèng mǐ
[释义] 有剩余的金钱与大米。形容生活富裕
[出处]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
[拼音] huà shā jù mǐ
[释义] 在沙上画地图,聚米为山谷,指画军事形势,运筹决策。
[出处] 清 钱谦益《李秀东六十寿序》:“[余]与之规舆图,讲战守,画沙聚米,方略井然。”
[拼音] lì mǐ láng lì
[释义] 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拼音] lì mǐ shù xīn
[释义] 粮柴少得可怜。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粒米束薪家里无备,妻子只是怨怅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