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ǐ dǐ chūn fēng
[释义] 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出处] 元 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拼音] qì bǐ cóng róng
[释义] 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
[出处] 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拼音] bǐ gē mò wǔ
[释义] 指文笔奇妙精采。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
[拼音] bǐ lǎo mò xiù
[释义] 指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
[出处] 明 宋濂《跋东坡书〈乳泉赋〉后》:“李侍郎微之,谓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诚知言也。”
[拼音] bǐ qiāng zhǐ dàn
[释义]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
[出处] 邹韬奋《抗战以来·“笔杆暴动”》:“现代很流行的用语,指笔和书报为‘笔枪纸弹’。”
[拼音] diào mò nòng bǐ
[释义] 谓玩弄文字技巧。
[出处] 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拼音] tú dú bǐ mò
[释义] 用笔墨毒害人。比喻内容不好的书。
[拼音] fú bǐ làng mò
[释义] 谓多余累赘的文字。
[出处] 清·恽敬《答来卿》:“禹之功德从何处赞扬?故止此数言唱叹之。知此,虽著述汗牛充栋,岂有浮笔浪墨耶?”
[拼音] bǐ zhū mò fá
[释义] 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拼音] dǒng hú zhī bǐ
[释义]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出处] 《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拼音] fèn bǐ zhí shū
[释义]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出处] 清 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拼音] xīn zhèng bǐ zhèng
[释义] 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
[出处] 《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拼音] míng gōng dà bǐ
[释义] 名家的大手笔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拼音] mèng shī hán bǐ
[释义] 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
[出处] 唐·赵璘《因话录》第三卷:“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子长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拼音] qìng bǐ nán shū
[释义]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出处]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拼音] tiě bǐ wú sī
[释义] 谓执笔判案不徇私情。
[出处]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五个鬼齐齐的走上前去,照手一抢,把管笔夺将下来,说道,‘铁笔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