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ī bǐ gōu xiāo
[释义]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拼音] xià bǐ chéng piān
[释义] 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拼音] xià bǐ chéng wén
[释义]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拼音] dāo bǐ lì
[释义]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拼音] bǐ xià chāo shēng
[释义]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拼音] bǐ xià shēng huā
[释义]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出处] 《花城》1980年第7期:“你们这些笔下生花的文人墨客,调查只不过是为现成观点抓例子罢了。”
[拼音] bǐ tóu shēng huā
[释义] 形容诗文写得绚丽多采,非常漂亮。亦作“笔底生花”、“笔下生花”。
[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拼音] bǐ hān mò bǎo
[释义]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拼音] bǐ mò zhǐ yàn
[释义] 指书写工具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将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诗。”
[拼音] bǐ xià liú qíng
[释义] 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出处] 张贤亮《睡前絮语》:“在‘文革’时期是要判我们刑的,还是请评论家笔下留情为好。”
[拼音] bǐ bǐ zhí zhí
[释义] 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
[出处] 朱自清《巴黎》:“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
[拼音] zhuō dāo dài bǐ
[释义] 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拼音] yuán bǐ chéng zhāng
[释义] 援笔: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就写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出处] 唐 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
[拼音] xià bǐ biàn jiù
[释义]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出处] 《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拼音] cǎi bǐ shēng huā
[释义] 生花:长出花来。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
[出处] 元 汤式《赏花时 戏贺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处有,彩笔生花梦境熟。”
[拼音] diǎn jīng zhī bǐ
[释义]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出处]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拼音] wǔ bǐ nòng wén
[释义] 犹舞文弄墨。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
[拼音] yì zài bǐ xiān
[释义] 指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出处] 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意在笔前,然后作序。”
[拼音] bǐ fá kǒu zhū
[释义] 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 清 忧患余生《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拼音] rú chuán zhī bǐ
[释义]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王徇传》:“徇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