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áo fā dǎo shù
[释义]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拼音] èr shù wéi zāi
[释义]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出处] 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拼音] gǔ hán máo shù
[释义]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拼音] shù zǐ chéng míng
[释义]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出处] 《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拼音] máo fà jiē shù
[释义]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猛然间听的呼呼风响,杨忠觉得毛发皆竖,连忙起身,手掣宝剑。”
[拼音] wǔ chǐ shù zǐ
[释义] 同“五尺之童”。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拼音] biāo xīn shù yì
[释义] 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出处] 清 钱谦益《序》:“近代之流而失正者有二:抽黄对白,肥皮厚肉,其失也靡;标新竖异,牛鬼蛇神,其失也纤。”
[拼音] máo fà jìn shù
[释义]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1回:“黑蛮龙听了,不觉腮边火冒,毛发尽竖。”
[拼音] máo fà sēn shù
[释义]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出处] 宋·岳珂《桯史·馆娃浯溪》:“余忽心动,毛发森竖,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拼音] héng zhēn shù xiàn
[释义] 指缝纫之事。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说来不怕你大家笑话,我活了十九岁,不知横针竖线,你就叫我钉个纽襻子,我不知从那头儿钉起。”
[拼音] hán máo zhuó shù
[释义]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出处]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拼音] wāi bā shù bā
[释义] 杂乱不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