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ú lì wáng guó
[释义]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拼音] wēi rán yì lì
[释义] 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出处] 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
[拼音] zhù shū lì shuō
[释义] 著:写作;撰述;立:建树;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也作“著书立言”。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拼音] jiàn gōng lì yè
[释义]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和事业。
[出处] 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拼音] lì shí sān kè
[释义] 立刻、马上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有天听了朋友一句玩笑话,便立时三刻逼我母亲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拼音] lì shēn chǔ shì
[释义] 立身:在社会上立脚;处世: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交往。在社会上自立;与世人交往相处。指做人的言行和交际等活动。
[出处] 晋 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拼音] lì méi shù yǎn
[释义]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警备队员们被他立眉竖眼地一吆唤,都像夹尾巴狗似的溜逃了。”
[拼音] dāng lì zhī nián
[释义] 指三十岁。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
[拼音] dǐng mén lì hù
[释义] 支撑门户。谓独立成家。
[出处] 吴组缃《山洪》三:“三官虽然已经另外顶门立户,但是打鱼的一切生财器具还是和他大哥、二哥共有着。”
[拼音] sān shí ér lì
[释义]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拼音] míng bù xū lì
[释义]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拼音] āi huǐ gǔ lì
[释义] 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拼音] wēi rán sǒng lì
[释义] 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
[出处] 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坐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拼音] lì tán zhī jiān
[释义] 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形容时间极短。
[出处] 汉·扬雄《解嘲》:“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
[拼音] ān shēn lì mìng
[释义]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拼音] héng méi lì mù
[释义]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出处]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拼音] yīng jī lì duàn
[释义] 犹言当机立断。形容在紧要关头处事果断。
[出处]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拼音] lín jī lì duàn
[释义] 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出处]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访得淮扬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英敏多谋,临机立断,运筹足以破鬼夷之算,贾勇足以汗懦将之颜。”
[拼音] ér lì zhī nián
[释义] 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拼音] chái lì bù ē
[释义] 犹言刚直不阿。
[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年罹严遣,而公以恩遇始终,正见公之柴立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