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ōng wén dá lǐ
[释义] 谓有学问懂礼仪。
[出处]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拼音] lǐ shùn rén qíng
[释义]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拼音] tōng shū dá lǐ
[释义] 谓通诗书,懂礼仪。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拼音] jiā cháng lǐ duǎn
[释义] 同“家长里短”。
[出处] 《西游记》第四二回:“他问我甚么家长礼短,少米无柴的话说,我也好信口捏脓答他。”
[拼音] ài lǐ cún yáng
[释义]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拼音]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
[释义] 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出处]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拼音] lǐ wéi qíng mào
[释义] 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拼音] lǐ shē níng jiǎn
[释义] 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拼音] jiā wú cháng lǐ
[释义] 谓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行者道:‘孩儿,家无常礼,不须拜;但有甚话,只管说来。’”
[拼音] fén xiāng dǐng lǐ
[释义] 犹焚香礼拜。
[出处] 《西湖佳话·六桥才迹》:那杭州百姓,前番受过他的恩惠,今又听得他来,不胜欢喜,大家都打点焚香顶礼远接。”
[拼音] é shǒu jiā lǐ
[释义] 表示敬意
[出处] 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拼音] rù lǐ fán yí
[释义] 指烦琐的礼仪。
[出处] 明 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拼音] qīng báo wú lǐ
[释义] 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出处] 明·叶宪祖《鸾鎞记》:“那温庭筠这等轻薄无礼,小人也为着一事,丞相爷差去见他,倒被他呵叱了一场。”
[拼音] lǐ ràng wéi guó
[释义]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拼音] kuí lóng lǐ yuè
[释义] 夔龙:虞舜的两个大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指可以作为规范的礼乐制度
[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拼音] fán lǐ duō yí
[释义] 繁:多而杂。礼节繁复仪式过多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拼音] é cún lǐ fèi
[释义] 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做鹅存礼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