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óu shí bá jù
[释义] 见“投石超距”。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位于等次。”
[拼音] tóu shí chāo jù
[释义] 古代军中的习武练功活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拼音] zhù rén xià shí
[释义] 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出处] 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来助人下石呢。”
[拼音] mù shí lù shǐ
[释义] 豕:猪。如同木头、石头、鹿和猪一样。形容愚笨无知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珊瑚》:“冤哉!谓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岂有触香臭而不知者?”
[拼音] fú shí chén mù
[释义] 见“浮石沉木”。
[出处] 汉·陆贾《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
[拼音] kǔ kǒu è shí
[释义] 石:古代石针。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规劝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拼音] mù shí wéi tú
[释义] 徒:同类。与树木石头为伴。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出处] 《新唐书·柳宗元传》:“用是更乐暗默,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拼音] pán shí sāng bāo
[释义] 盘石:大石;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树。比喻安稳牢固。
[出处] 《易 否》:“系于苞桑。”孔颖达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众则牢固之义。”
[拼音] shi you feng
[释义] 打头逆风
[出处] 唐·司空曙《留卢秦卿》诗:“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拼音] tài shān pán shí
[释义] 比喻安定稳固。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拼音] wǔ shí liù yī
[释义]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出处] 《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拼音] cān yún wò shí
[释义] 指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
[出处] 明 袁宏道《隆中偶述》诗:“始知伊吕萧曹辈,不及餐云卧石人。”
[拼音] dié shí wéi shān
[释义] 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拼音] fù shí fù hé
[释义] 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负石赴渊”。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拼音] jīn chéng shí shì
[释义] 比喻险固的城池。
[出处]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
[拼音] mián yún wò shí
[释义] 比喻山居生活。
[出处] 唐刘禹锡《西山半若试茶歌》:“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卧石人。”
[拼音] ná yún jué shí
[释义] 攫:取。形容古树高耸入云,枝干悬空,姿态奇特,气势雄伟。
[出处]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 草河录》下:“厅前多古树,有拿云攫石之势。”
[拼音] rú shí tóu shuǐ
[释义] 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一样。比喻互相合得来。
[出处] 《列子 说符》:“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三国 魏 李萧远《运命论》:“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拼音] diǎn shí wéi jīn
[释义] 同“点铁成金”。
[出处] 《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四愿得吕纯阳祖师点石为金这个手指头。”
[拼音] jiàng shí yùn jīn
[释义] 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后用以形容技艺精湛。
[出处] 《庄子 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