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ī bái shǒu hēi
[释义]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拼音] jiàn wēi zhī méng
[释义] 微:细微。萌:发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迹象,就知道其发展的程度。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拼音] wèn yáng zhī mǎ
[释义]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拼音] mí bù zhī guī
[释义] 迷:分辨不清。犯了错误却不知悔改
[出处]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矛盾自相,迷不知归,以窘人者自窘。”
[拼音] zhī rén lùn shì
[释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拼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释义] 见“真知灼见”。
[出处] 郭沫若《盲肠炎·向自由王国飞跃》:“我的旧信稿,不敢说是甚么真知卓见,不过在此提供出来,聊以供朋友们的讨论罢了。”
[拼音] zhī guò néng gǎi
[释义]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出处] 《论语 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拼音] tā xiāng gù zhī
[释义]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出处] 明 天然智叟《石头点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他乡故知,分外亲热。”
[拼音] zhuó jiàn zhēn zhī
[释义] 同“真知灼见”。正确透彻的见解。
[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
[拼音] zhī téng zháo yǎng
[释义] 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无奈二姐倒是个多情的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知疼着痒。”
[拼音] zhī wǎng jiàn jīn
[释义]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出处] 明·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
[拼音] mù bù zhī shū
[释义] 见“目不识书”。
[出处]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拼音] qiè píng zhī zhì
[释义]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拼音] wèn niú zhī mǎ
[释义]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处]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拼音] shì rén jiē zhī
[释义] 世人:所有人。指很多人都知道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8章:“在中国及其执政党内,干部中大山头不明显,但小山头小圈子则处处存在,世人皆知。”
[拼音] wǎng zhī suǒ cuò
[释义] 罔:不。知:知道。措:安置、处置。不知道怎幺处理好。多指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无法应付。亦作“罔知所厝”。
[出处] 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拼音] měng rán wú zhī
[释义] 懵:无知的样子。一无所知的样子
[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除读书属文外,其它懵然无知。”
[拼音] xiāng zhī yǒu sù
[释义] 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6回:“他人不必论,就是段芝泉等,随从总统多年,相知有素,今日亦未免生疑。”
[拼音] shǔ wǎng zhī lái
[释义] 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出处] 《周易 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拼音] tián bù zhī guài
[释义] 谓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出处] 语出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宋·苏轼《谢中书舍人表》:“既任止于训词,故权移于胥史,恬不知怪,习为故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