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ǎn mù xiāo rán
[释义] 萧然:冷落的样子。满目是凄凉的景象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拼音] mù bù shí shū
[释义]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出处]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拼音] mù bù zhī shū
[释义] 见“目不识书”。
[出处]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拼音] mù dèng kǒu zhāng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拼音] máng mù chóng bài
[释义] 指盲从崇拜别人
[出处] 梁遇春《醉中梦话(二)》:“屈服于权威的座前已是我们的国粹,新文学家用不着再抬出许多沾尘不染的洋圣人来做我们盲目崇拜的偶像。”
[拼音] máng mù lè guān
[释义] 盲:瞎,盲从。指不根据实际情况高兴得太早
[出处] 徐光耀《平原烈火》:“前一种是不看条件,盲目乐观。”
[拼音] mù bù xiá gěi
[释义]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出处] 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传神写物,尽态极妍,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
[拼音] bì rén ěr mù
[释义] 指避免走漏消息。
[出处] ?
[拼音] wǎn rán zài mù
[释义] 宛然:仿佛。如同清楚地呈现于视野中
[出处] 明·袁宏道《公安二圣夺重修天王殿疏》:“使来者一人斯堂,而文献宛然在目。”
[拼音] ěr mù gǔ gōng
[释义]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拼音] mù xià shí xíng
[释义]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拼音] mù xiù méi qīng
[释义] 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拼音] mù shǐ yí lìng
[释义] 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出处] 《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拼音] wàn mù kuí kuí
[释义]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出处]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拼音] lǎng mù shū méi
[释义] 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双目和疏朗的眉毛。形容眉目清秀。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神仪明秀,朗目疏眉。”
[拼音] mù dèng kǒu duō
[释义] 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拼音] lín láng chù mù
[释义] 见“琳琅触目”。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拼音] mí rén yǎn mù
[释义] 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
[出处]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拼音] méi mù chuán qíng
[释义] 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
[拼音] mù jiàn ěr wén
[释义]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出处]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