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ì mù qīng ěr
[释义]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拼音] ěr mù zhāo zhāng
[释义]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拼音] shì mù ér dài
[释义]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出处] 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拼音] mù bù zhuǎn shì
[释义] 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
[出处] 清·黄宗羲《张南垣传》:“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
[拼音] ěr wén mù jī
[释义]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出处]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拼音] mù bù rěn jiàn
[释义]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出处] 《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拼音] mù dǔ ěr wén
[释义] 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 《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拼音] mù bù jiàn jié
[释义] 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拼音] mǎn mù chuāng yí
[释义]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出处] 《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拼音] mù jī ěr wén
[释义]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拼音] jí mù yuǎn wàng
[释义] 极:尽。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出处] 三国 魏 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
[拼音] jí mù yuǎn tiào
[释义] 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出处] 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拼音] mù sòng shǒu huī
[释义]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出处] 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拼音] míng mù fán duō
[释义]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拼音] mù wú quán niú
[释义]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拼音] lú shān miàn mù
[释义]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 清 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拼音] lìng rén zhù mù
[释义]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
[出处] 巴金《家》:“不过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拼音] luàn rén ěr mù
[释义]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出处]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