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ù bù rěn shì
[释义]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拼音] miàn mù zhēng níng
[释义]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出处]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拼音] nù mù qiè chǐ
[释义]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出处] 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拼音] chēng mù ér shì
[释义]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
[出处] 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拼音] cuǐ càn duó mù
[释义] 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出处]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拼音] jīn gāng nù mù
[释义]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释义] 亦作“目瞪口呆”。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拼音] dào lù yǐ mù
[释义] 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形容反动统治暴虐;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
[出处] 《国语 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拼音] lìng rén zhǔ mù
[释义] 瞩:注视。使人注视。
[出处] 王朔《动物凶猛》:“那年国际共运在全球、首先在东南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拼音] ěr wén mù jiàn
[释义]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拼音] mù bù xié shì
[释义]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拼音] mù mí wǔ sè
[释义]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拼音] mù guāng rú dòu
[释义]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出处] 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拼音] mù zhǐ qì shǐ
[释义]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拼音] fū qī fǎn mù
[释义]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出处] 《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
[拼音]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拼音] guāng huá duó mù
[释义] 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
[出处] 《醒世恒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其花大如丹盘,五色灿烂,光华夺目。”
[拼音] mù wú wáng fǎ
[释义]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拼音] fū fù fǎn mù
[释义]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吵架不和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2回:“自此谭、巫夫妇反目难以重好。”
[拼音] jiàn mù guì ěr
[释义]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出处]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