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ān yàn duó mù
[释义] 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
[拼音] zhāng tóu shǔ mù
[释义]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
[出处]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拼音] jǔ mù wú qīn
[释义]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出处] 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拼音] jǔ shì zhǔ mù
[释义] 举:全;瞩目:注视。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 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拼音] méi qīng mù xiù
[释义] 眉、目:泛指容貌;清、秀:秀丽而不俗气。形容容貌清俊秀丽。
[出处] 元 李直夫《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孩儿唤做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拼音] miàn mù kě zēng
[释义]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拼音] fǎn mù chéng chóu
[释义] 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拼音] héng méi nù mù
[释义]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拼音] bì mù sè tīng
[释义] 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拼音] mù wú zūn zhǎng
[释义] 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
[出处] 巴金《家》:“她不满意觉慧的目无尊长的态度,更不满意觉民的反抗家长、实行逃婚的手段。”
[拼音] zhòng mù zhāo zhāng
[释义]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拼音] cí méi shàn mù
[释义]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出处] 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拼音]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释义]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出处] 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拼音] càn làn duó mù
[释义] 五光十色令人眩目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1卷:“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
[拼音] chù mù jiē shì
[释义]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出处]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拼音] chuāng yí mǎn mù
[释义] 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
[出处] 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拼音] mù guāng rú jù
[释义]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出处]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拼音] mù mí wǔ sè
[释义]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拼音] mù bù xié shì
[释义]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拼音]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