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ù wú xià chén
[释义] 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拼音] mù zhī yǎn jiàn
[释义]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拼音] mù zhù xīn níng
[释义] 犹言全神贯注。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
[拼音] mù zhù xīn yíng
[释义] 谓竭尽心力以赴。
[出处] 严复《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自毁齿至于白首,终其百年之身,所目注心营,劳苦险难。”
[拼音] mù xuàn xīn huā
[释义]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拼音] mù xuàn hún yáo
[释义] 眩:眼花;摇:摆动。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拼音] mù suǒ wèi dǔ
[释义] 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
[出处] 宋·洪迈《夷坚乙志·杨戬二怪》:“小童入报有女子往来室中,妻遽出视之,韶颜丽态,目所未睹。”
[拼音] mù guāng rú jìng
[释义] 眼光像镜子一般明亮
[出处] 宋·邹应龙《鹧鸪天》:“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年年长侍华堂宴,子子孙孙孙又孙。”
[拼音] mù dèng shén dāi
[释义] 瞪:眼睛发愣。眼睛发愣,神情呆滞。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登时惊得目瞪神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拼音] méi mù fēn míng
[释义] 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容貌清楚。形容面容端正清晰
[出处] 杨朔《泰山极顶》:“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
[拼音] mù bié huì fēn
[释义] 指分门别类
[出处] 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拼音] mù bù gěi shǎng
[释义]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出处] 清·戴名世《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拼音] mù dèng shé jiǎo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拼音] mù dèng shé qiáng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拼音] mù duàn hún xiāo
[释义]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出处] 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臣实制泪不得。”
[拼音] xuàn mù zhèn ěr
[释义]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出处]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拼音] mù mù xiāng qù
[释义] 同“面面相觑”。
[出处]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拼音] mù rù ěr rǎn
[释义]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拼音] wéi mù hóng ěr
[释义] 见“嵬眼澒耳”。
[出处] 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拼音] mù xuàn shén duó
[释义]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