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ài mù jīng xīn
[释义]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拼音] huī huáng duó mù
[释义] 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拼音] mù tiǎo xīn yǔ
[释义] 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出处] 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拼音] jīng ěr hài mù
[释义]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拼音] jué mù dōng mén
[释义] 见“抉目吴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拼音] kǒu dāi mù dèng
[释义]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拼音] kǒu dāi mù dùn
[释义] 见“口呆目瞪”。
[出处]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拼音] mù chéng xīn xǔ
[释义] 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
[出处] 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罗敷知他有夫,不着紧目成心许,虽多梦见,此生应见稀。”
[拼音] qiǎo zuò míng mù
[释义] 巧立名目。
[出处] 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拼音] mù rǎn ěr rú
[释义] 见“目擩耳染”。
[出处]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拼音] mù xuàn shén yáo
[释义]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拼音] mù xuàn tóu hūn
[释义] 犹头昏眼花。
[出处] 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这种的枪花,不但是外国人所无,就是中国的宝贝武人耍出来之后,还要弄得外国记者目眩头昏,眼花缭乱。”
[拼音] mù xuàn tóu yūn
[释义] 见“目眩头昏”。
[出处]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仿佛石坡和楼阁,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令人有些目眩头晕。”
[拼音] mù nì ér sòng
[释义]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拼音] mù xuàn shén mí
[释义]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拼音] mù kōng tiān xià
[释义] 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出处]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则亿而中,为而成,心无顾恤而目空天下。”
[拼音] tóu xuàn mù hūn
[释义] 同“头昏眼花”。
[出处] 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拼音] mù dà bù dǔ
[释义] 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拼音] mù bù wàng shì
[释义] 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
[出处] 《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拼音] méi shū mù zhǎn
[释义]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
[出处] 京剧《平原作战》第三场:“暗夜中见光明眉舒目展,三天前子弟兵回到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