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ín láng chù mù
[释义] 见“琳琅触目”。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拼音] wàn mù kuí kuí
[释义]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出处]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拼音] mí rén yǎn mù
[释义] 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
[出处]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拼音] méi mù chuán qíng
[释义] 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
[拼音] mù jiàn ěr wén
[释义]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出处]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拼音] qīng ěr zhù mù
[释义]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拼音] bì mù sāi cōng
[释义] 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亦作“闭目塞听”、“闭明塞聪”、“闭目掩耳”。
[出处] 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拼音] chù mù shāng xīn
[释义]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出处]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拼音] ěr rǔ mù jí
[释义]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拼音] ěr xí mù rǎn
[释义]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拼音] méi qīng mù lǎng
[释义] 眉:眉毛;清:清新;目:眼睛。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出处]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真乃是眉清目朗,可怎生流落在村庄深巷。”
[拼音] jīng ěr hài mù
[释义]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拼音] jué mù dōng mén
[释义] 见“抉目吴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拼音] kǒu dāi mù dèng
[释义]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拼音] kǒu dāi mù dùn
[释义] 见“口呆目瞪”。
[出处]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拼音] mù xuàn shén mí
[释义]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拼音] mù xuàn shén yáo
[释义]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拼音] mù xuàn tóu hūn
[释义] 犹头昏眼花。
[出处] 林语堂《机器与精神》:“这种的枪花,不但是外国人所无,就是中国的宝贝武人耍出来之后,还要弄得外国记者目眩头昏,眼花缭乱。”
[拼音] mù xuàn tóu yūn
[释义] 见“目眩头昏”。
[出处]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仿佛石坡和楼阁,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令人有些目眩头晕。”
[拼音] méi shū mù zhǎn
[释义]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
[出处] 京剧《平原作战》第三场:“暗夜中见光明眉舒目展,三天前子弟兵回到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