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ān méng hǎi shì
[释义] 形容盟誓像山、海一样永世不变。多表示对爱情的坚贞。
[出处]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拼音] hǎi shì shān méng
[释义] 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
[出处]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拼音] méng shān shì hǎi
[释义]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出处] 元 王实甫《四块玉》:“他若是背义忘恩寻罪责,我将这盟山誓海说的明白。”
[拼音] shà xuè wéi méng
[释义] 古代参加盟会者;在嘴边涂上牲口的血;表示诚意。
[出处] 唐 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拼音] bǎi suì zhī méng
[释义] 同“百年之约”。即婚约。
[出处] 清 李渔《意中缘 先订》:“他要与小娘子订百岁之盟,不知可肯相许。”
[拼音] gōng shǒu tóng méng
[释义]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出处] 清 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
[拼音] gē bì zhī méng
[释义]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拼音] gē jīn zhī méng
[释义] 割襟:指腹为婚时,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订立下婚约。
[出处] 《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婚者,禁之。”
[拼音] hǎi yuē shān méng
[释义] 见“海誓山盟”。
[出处] 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拼音] gē bì méng gōng
[释义]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拼音] niè xuè wéi méng
[释义] 指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
[出处] 揆郑《哀政闻社员》:“杨度初时,倡言排满,与黄兴、刘揆一啮血为盟,图为刺客,将赫然革命之健者。”
[拼音] niè bì wèi méng
[释义] 啮:咬。咬臂发誓定盟,以示坚决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吴小员外焚香设誓,啮臂为盟。”
[拼音] bèi méng bài yuē
[释义]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出处] 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拼音] lù yuē ōu méng
[释义] 谓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
[出处] 宋·高观国《青玉案》词:“一堤风月,六桥烟水,鹭约鸥盟在。”
[拼音] qì hǎo bèi méng
[释义] 抛弃友好,违背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