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ǐn pí shí ròu
[释义] 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以“寝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拼音] juàn dì pí
[释义] 把地皮都卷走了。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
[出处] 唐 卢仝《萧宅二三子赠答诗(客谢井)》:“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拼音] huáng pí guā shòu
[释义]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出处] 余辰《蚕》:“一天过去了,蚕完全绝食啦,一个个饿得黄皮刮瘦,眼看就要死了。”
[拼音] hēi qī pí dēng
[释义] 不透光亮的灯。比喻不明事理。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泥塞竹管,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
[拼音] xiǎo yǎn bó pí
[释义] 比喻爱占小便宜。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回:“你娘与我些什么儿?他还说我小眼薄皮爱人家的东西。”
[拼音] xián liǎn xián pí
[释义] 见“涎皮涎脸”。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月娘看不上,说道:‘你真个恁涎脸涎皮的,我叫丫头进来。’”
[拼音] zhuā pò miàn pí
[释义] 见“抓破脸皮”。
[出处] 老舍《二马》第五段二:“我忍了这么些日子了,他一点看不出来。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说,他要命也不明白我们的事情,非说不可了!”
[拼音] wán pí zéi gǔ
[释义] 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顽皮贼骨,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采下去,着实打呀!”
[拼音] wán pí lài ròu
[释义] 见“顽皮赖骨”。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棚、扒、吊、拷,备受苦楚。这些顽皮赖肉只不肯招。”
[拼音] nián pí zhe gǔ
[释义] 见“黏皮带骨”。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拼音] nián pí zhuó gǔ
[释义] 粘:粘贴。比喻人固执呆板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
[拼音]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释义]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 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拼音] pí pò ròu làn
[释义] 形容伤势很重
[出处]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瞧。”
[拼音] hè fà jī pí
[释义] 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出处] 北周 庾信《竹杖赋》:“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拼音] lián pí dài gǔ
[释义] 连皮肤及骨头一起。比喻全部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拼音] miàn sì xuē pí
[释义]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出处]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拼音] gé pí duàn huò
[释义] 谓隔着封皮,判断货物的好坏。比喻凭外部现象推测内部底细。
[出处] 《歧路灯》第八回:“不是为他中了举,便说深远。只是那光景儿,我就估出来六七分。兄弟隔皮断货,是最有眼色的。”
[拼音] pí xiàng zhī shì
[释义] 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出处]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牧者曰:‘子乃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字哉!’”
[拼音] pí sōng ròu jǐn
[释义] 形容漫不经心,宽泛而无关紧要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拼音] pí sōng gǔ yǎng
[释义] 形容表面轻松自如而内心急切盼望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用金花彩币为纳聘之仪,选了吉期,皮松骨痒,整备做转运使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