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ǎi wú suǒ chéng
[释义] 犹言一事无成。
[出处] 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拼音] bǎi duān jiāo jí
[释义] 无数感想交互汇集,形容感慨万千。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拼音] bǎi wú shī yī
[释义] 百: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拼音] bǎi shì liú fēn
[释义] 美名永传于后世。同“百世流芳”。
[出处]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结构》:“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芬。”
[拼音] bǎi wàn xióng bīng
[释义] 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同“百万雄师”。
[出处] 宋 赵葵《南乡子》词:“束发领西藩。百万雄兵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
[拼音] bǎi zhǎo náo xīn
[释义] 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
[出处]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百爪挠心。”
[拼音] bǎi wú yī cún
[释义] 存:存在。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指丧失殆尽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多被王仙其作寇残灭,里闾人物,百无一存。”
[拼音] bǎi zhé bù cuī
[释义]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出处] 宋 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拼音] bǎi bù yī yù
[释义]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言立策成,终无咎悔,若此之事,百不一遇,其知之所见,万不及一也。”
[拼音] bǎi huì rú yī
[释义]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 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拼音] bǎi huì yī cí
[释义] 犹言众口一辞。同“百喙如一”。
[出处] 清 龚自珍《大誓答问第一》:“儒者百喙一词,言伏生《尚书》二十八篇。”
[拼音] shēng jià bǎi bèi
[释义]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出处]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董其昌》:“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拼音] bǎi jǔ bǎi jié
[释义] 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拼音] bǎi zhé bù yí
[释义]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拼音] bǎi shì wú chéng
[释义] 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出处] 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拼音] qiān chuāng bǎi kǒng
[释义]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出处] 清 李渔《意中缘 毒饵》:“虽然得些润笔之资,以助薪水,究竟这千疮百孔,那里补救得来。”
[拼音] èr bǎi wǔ
[释义]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拼音] bǎi sī mò jiě
[释义]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处] 李准《李双双》:“小王在一边,如坐针毡,百思莫解。”
[拼音] bǎi zhé bù huí
[释义]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 《明史 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拼音] bǎi nián hǎo hé
[释义] 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出处] 《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